首页 / 解读 / 详情

百亿投资版图生变!格力电器,为何连续减持A股公司?

李映泉 · 2024-11-20 08:22 来源:证券时报·e公司

格力电器(000651)最近正在逐渐减持所持上市公司的股份。

今年10月,闻泰科技(600745)公布了股东格力电器的减持计划;11月,海立股份(600619)在公告中披露了股东格力电器的持股变动情况,其在10月至11月期间已累计卖出海立股份逾4000万股,套现金额预估在6亿元以上。

凭借家电产品带来的稳定盈利和充沛的现金流,格力电器过去几年对外投资动作不断,不仅包括备受关注的银隆,还入股了不少A股上市公司,当前已经悄然形成总市值逾百亿元的庞大投资版图。

但到了今年,格力电器对外“买买买”的动作趋缓,转向减持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,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原因?

减持两公司股份

11月初,海立股份成为A股热门股,股价在短短两个月内最高涨幅超过280%,身为海立股份第二大流通股东的格力电器分批次进行减持。

公告显示,格力电器在今年10月10日至11月8日合计减持海立股份4304.66万股,占总股本的4.01%。

据海立股份2024年三季报披露,截至当季度末,格力电器持有海立股份9022.32万股,占总股本的8.41%;格力电器旗下香港格力电器销售有限公司(简称“香港格力”)持有649.06万股,占总股本的0.60%。格力电器及其一致行动人香港格力共计持有9671.38万股,占总股本的9.01%。

在本轮减持后,格力电器及其一致行动人仍持有海立股份5366.715万股,占总股本的4.999993%,已不再是海立股份持股5%以上股东。

从操作层面来看,格力电器第一波减持期是10月10日至11月5日,海立股份股价震荡上行,从10元出头涨至接近14元,期间减持均价约为10.44元,依此估算格力电器减持金额为1.12亿元左右。

格力电器第二波减持发生在11月6日,当日海立股份“T”字涨停,全天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涨停状态,而格力电器在这一天卖出了2555.16万股,以均价15.38元计算,套现金额约为3.93亿元。

格力电器的第三波减持在11月7日至11月8日,这两日海立股份股价继续涨停,以均价16.59元计算,格力电器卖出的676.37万股估算套现金额约为1.12亿元。就此测算,格力电器此轮减持海立股份累计套现的金额在6亿元以上。

对于此轮减持,格力电器仅简要表示,本次权益变动是根据自身业务安排进行的交易,公司尚未有明确计划、协议或安排在未来12个月内增加或减少其在上市公司中拥有的权益。

10月上旬,格力电器还公布了对闻泰科技的减持计划,拟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闻泰科技不超过1242.81万股,不超其总股本的1%。此次减持前,格力电器及其一致行动人珠海融林合计持有闻泰科技1.16亿股,占该公司总股本的9.33%。

目前,闻泰科技尚未公布格力电器的减持进展。自格力电器发布减持计划后,闻泰科技股价持续保持震荡上行,涨幅超过20%。

百亿A股投资版图

凭借国内空调行业市场龙头的地位,格力电器过往十余年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增长,同时也带来了充沛的现金流。2017年,格力电器账面货币资金逼近千亿元,并在此后年度一直维持在千亿元以上的规模。正是从这一时刻开始,格力电器逐步加码在A股市场的投资布局动作。

2017年9月,格力电器在二级市场首次举牌海立股份,并在2018年7月第二次举牌。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,格力电器及其一致行动人香港格力共计持有海立股份9671.38万股,占其总股本的9.01%。

2018年底,格力电器通过增资合肥中闻金泰以及珠海融林,共计出资30亿元助力闻泰科技收购安世集团,也借此成为闻泰科技的重要股东,格力电器及其一致行动人珠海融林共取得闻泰科技1.16亿股股份,占其总股本的9.33%。

2019年,三安光电(600703)启动了一项70亿元的定增计划,格力电器赫然出现在认购名单中,认购金额为20亿元。2020年,三安光电定增成功实施,格力电器借此取得三安光电1.15亿股股份。

2021年,格力电器筹划入主盾安环境,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,通过股份受让和参与定向增发的方式,以总计30亿元的代价取得了盾安环境4.1亿股股份,占后者总股本的38.78%,这也是格力电器首度控股A股上市公司。

以2024年三季度末的持股情况来看,格力电器(含一致行动人)分别持有海立股份9671.38万股、闻泰科技1.16亿股、三安光电1.15亿股和盾安环境4.10亿股,以当时的股价计算,格力电器在这4家上市公司的持股市值合计约为109亿元。事实上,这4家上市公司股价在10月和11月期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。

除了A股公司的投资以外,收购银隆也是格力电器的一项重要投资。2021年8月,格力电器通过参与司法拍卖公开竞拍方式,以合计18.28亿元的价格竞得了银隆30.47%的股权,结合董明珠个人在银隆17.46%股份的表决权委托,由此对银隆完成控股,并在此后将其更名为格力钛。

2023年12月,格力电器宣布,作价约10.15亿元受让格力钛现有股东所持24.54%的股份,受让完成后,格力电器直接持有格力钛55.01%的股份,控制了72.47%的表决权。

借投资发力多元化

从时间线来看,2017年是格力电器打造A股投资版图的起点。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,这一年也是格力电器业绩增长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。

2017年,格力电器的净利润历史性地突破了200亿元大关,达224.00亿元。从2011年到2017年,格力电器的净利润从52.37亿元增长至224.00亿元,增幅高达328%。

自2017年过后,格力电器的净利润增速持续放缓,到2023年,公司净利润也一直未能突破300亿元。2017年至2023年,格力电器的净利润从224.00亿元增长至290.17亿元,增幅仅为29.54%。

格力电器业绩增速的放缓,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核心产品空调市场的饱和,董明珠也早已认识到这一点。在2016年7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,董明珠公开喊出了“多元化”的口号,她表示:“格力将继续以空调产业为支柱,大力开发新能源、生活电器、工业制品、精密模具、手机、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,将格力从单纯的家电制造企业向精工制造企业转型,实现多元化稳健发展。”

此后,对外投资也被格力电器视为发力多元化的一项重要手段。

其中,海立股份是格力电器上游的压缩机供应商之一。对于两度举牌海立股份的原因,格力电器彼时回应称,旨在扩充产业链结构和整合产业优质资源,借助上海国际化地位的人才、信息和创新优势,由此打造产业链更加齐全的国际化企业。

董明珠当时也接受采访表示:“海立跟我们有长期合作关系,我们是海立最大的客户。不一定是要控股它,但我们可以参与进去,基于这个原因,我们成了海立的股东,从技术上可以更好地沟通。我们希望把海立做大,能够做成一个世界级的压缩机厂,不是为了争取控制权。我们不靠股票升值赚钱,而是希望把海立做得更好。”

闻泰科技和三安光电则均与半导体有关。格力电器此前公告显示,投资闻泰科技有利于公司加大与闻泰科技在通讯终端、物联网、智能硬件等业务上的合作。公司将借助闻泰科技的5G研发能力战略性布局5G产业链,以公司在空调领域的龙头优势为依托,紧抓5G平台下智能家居、物联网的巨大业务机会,塑造新形势下的核心竞争力,实现在智能家居、智能装备、通信设备等领域的“多元化”稳健协调发展。

对于战略入股三安光电,格力电器称,有助于公司中央空调、智能装备、精密模具、光伏及储能等板块打入半导体制造行业,同时通过与三安光电在半导体领域的合作研发,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积累。

关于控股盾安环境,董明珠曾在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上亲自回应:“格力过去很少做兼并收购,但大家看到了,最近我们收购了盾安(环境)。这家公司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,为我们提供配件产品。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,我们不能看着它垮掉,所以伸出了援手。我们认为,这即是救了别人,对我们也是一个突破,因为我们对产业链的掌控更加完整。”

为何转向?

相比几年前在对外投资上的出手“阔绰”,进入2024年,格力电器的投资布局转为谨慎,基本停止了对外投资入股的动作,并且在进入四季度后开始在二级市场出售手中所持的上市公司股份。格力电器为何在此时收缩投资版图?

“此前,格力电器的经营业绩表现突出,现金储备充足,为了更好管理现金,同时建立有利格力长期发展的战略布局,所以进行了一些股权投资。但随着格力电器对流动性的需求增加,部分战略合作的效果也不如预期,因此作出减持的动作。”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在接受证券时报·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
记者注意到,格力电器不久前披露的2024年三季报便是一个较好的观察窗口。今年前三季度,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1467.22亿元,同比下降5.34%;净利润219.61亿元,同比增长9.30%。其中,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69.39亿元,同比下降15.84%;实现净利润78.25亿元,同比增长5.47%。

格力电器充沛的现金流曾经是对外大手笔投资的坚实保障,但今年前三季度,格力电器经营净现金流为127.12亿元,较去年同期的395.96亿元减少了67.89%。三季报解释称,该项数据下降主要是销售商品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下降所致。

账面货币资金也是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。2023年6月末,格力电器的账面货币资金曾创下1916.54亿元的新纪录,2024年9月末,格力电器的账面货币资金下降至1113.97亿元。

透镜咨询创始人况玉清接受证券时报·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,在当前环境下,大企业收缩投资版图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,“包括腾讯这些巨头企业都在收缩回笼资金,控制投资风险,这也是整体的外部环境带来的共性影响”。

“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在于,格力电器此前混改时引入了第一大股东高瓴,而高瓴在入股时也背负了较大的杠杆。这也意味着股东可能会给上市公司提出较高的业绩增长压力,在短期主营业务面临比较大压力的情况下,不排除公司通过变现一些收益还不错的投资项目用以支撑业绩。”况玉清表示。

除了减持获利的原因以外,证券时报记者还注意到,格力电器与被入股企业的战略合作情况也可能是一个影响因素。

2017年,格力电器有10.74亿元的压缩机采购来自海立股份;2018年,格力电器第二次举牌海立股份,双方的业务合作也达到顶峰,当年海立股份向格力电器销售产品的金额达30.28亿元,占其当年总营收的约26%。

2019年—2023年,海立股份向格力电器的销售额分别为26.78亿元、18.10亿元、23.11亿元、15.81亿元和10.93亿元,整体不断走低。

虽然董明珠曾公开表态“希望把海立做大”,但此后格力电器向海立股份的采购额持续下降。同期,海立股份的经营业绩也出现下滑态势,2022年净利润同比降幅达89.02%,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3.94%。在市场看来,双方的战略合作空间已经越来越小,格力电器当初入股的战略目标可能难以实现,减持也就在情理之中。

评论(0)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