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证券时报官微
资本市场利益链条错综复杂,看似风平浪静的海面之下,往往暗流涌动。创刊30年来,证券时报始终坚守媒体责任,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己任,极度深潜,夙夜守望。一篇篇掷地有声的监督调查报道,揭示真相,排雷化险,净化生态,捍卫“三公”。
拨开雪松“迷雾”
自2020年8月起,证券时报率先对“世界500强”公司雪松控股及所属雪松系展开调查,先后于2020年9月刊发《雪松“迷雾”——雪松信托“供应链金融”调查》、2022年2月刊发《雪松200亿涉众募资调查》两篇重磅调查报道,引发了舆论的重大反响及各级政府、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,公安经侦部门随即展开侦查。
证券时报对雪松系历时两年多的持续监督报道,积极呼应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监管部门有关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,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的要求,积极发挥媒体舆论监督功能。如今,雪松系涉嫌“非吸”已被刑事立案,实控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。《雪松200亿涉众募资调查》获评第3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。
揭穿“专网通信”骗局
“专网通信事件”以上海电气83亿元应收款爆雷为导火索,是2021年A股市场标志性的事件之一。事件爆发后,证券时报记者历时2个月深入追踪,于当年7月刊发万字调查报道《900亿“专网通信”骗局》,揭开了由隋田力操控的A股史上最大资金骗局,至少13家上市公司卷入。
该报道首次揭示出了A股上市公司参与融资性贸易的广泛性。监管部门后续对涉案公司进行立案调查,证实了相关上市公司的融资性贸易是没有商业实质的虚假业务,属虚增收入、财务造假。截至目前,这一造假窝案中,已有2家上市公司被摘牌退市。“专网通信”系列报道获评第3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。
起底“伪金交所”
近年来,互联网金融、金交所、保理等领域乱象频出,这些恰是中央和地方“都管,又都不管”的监管薄弱地带。虽经过多年整顿,取得积极进展,但市场上金融套利的变种换个“马甲”之后,卷土重来。证券时报于2021年9月刊发《起底“伪金交所”》系列报道,曝光违规发行“理财产品”的地下新融资通道。
该系列报道刊发后发挥了实质性的影响,“清理整顿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”高度重视,先后数次召开全国性监管会议,布置、落实对伪金交所的清理整顿。经过两年的清理整顿,全国范围内大部分的伪金交所,或被注销,或变更企业名称及经营范围,不能再从事违规通道业务。
剥开蓝田股份造假外衣
号称“中国农业第一股”的蓝田股份,一度为投资者奉上不俗的业绩表现。2001年8月,证券时报刊发《五问蓝田股份》系列文章,记者深入现场抽丝剥茧,同时邀请财务专家一同“破案”,穿透层层财报数据,剥开了一家“非典型绩优股”的造假外衣。该系列报道引发了监管部门进驻调查,同年10月,刘姝威教授发表在《金融内参》的质疑文章,使蓝田股份的财务造假案进一步轰动全国。
曝光“国企挂靠”灰色产业链
2021年1月,证券时报推出深度报道《国企挂靠江湖调查:百来万挂靠假央企 掮客“助力”瞒天过海》,全面起底国企挂靠的利益链产业链,推动监管部门开展打假专项行动,取得了较大社会影响力。
记者历时数月,通过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,深度曝光国企挂靠利益链、挂靠流程及背后代办中介群体生态,以及多家央企、国企挂靠资源被明码标价倒卖的情况,呼吁多部门联合行动,重拳整治。
报道刊发后,监管部门高度重视,开展专项行动清理整顿假央企国企。
责编:张骞爻
校对:杨立林